top
凯发真人 > 凯发真人 > 智库头条 > 正文

愿将此身长报国——读《国之大臣: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》六问-凯发真人

智库头条 华商网 2022-11-15 09:17:38
[摘要]跟随书中文字,感慨于王鼎求学成长的艰辛,称快于王鼎处理政务的练达,敬慕于王鼎任事担当的精神,感动于王鼎忠贞爱国的决绝。

翻看卜键所著《国之大臣: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》(以下简称《国之大臣》)序跋即被吸引,作者这样写道:“王鼎是一个被长期遮蔽的爱国英杰,然其风骨气节,足以映照千秋,启悟后人。”作为渭南人,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此书。

一个月来,跟随书中文字,感慨于王鼎求学成长的艰辛,称快于王鼎处理政务的练达,敬慕于王鼎任事担当的精神,感动于王鼎忠贞爱国的决绝。不仅如此,也让人感叹于大国图治安民的艰难,忧惧于吏治因循腐败的积弊,明了于人才柱石之坚的重要,揪心于朝局江河日下的衰微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光是一个血肉丰满铁骨铮铮的王鼎立体塑像,还是一副容纳清代嘉庆道光两朝政治、军事、边疆、河工、海防及三百多位历史人物的恢弘画卷。

阅读过程中,除却情绪的起伏、知识的获得、精神的感染,还有各种问题的提出,就将这些问题择其要者列出,凭借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浅见,努力作以回答,权作一种探寻。

一问,中枢政治如何运作

作者自言“本书不能说是一本单纯的王鼎传记,笔者所力图呈现的,还有两朝中枢的政治运作”。作者依托清宫档案、方志舆图、诗抄文集、学术专著等宏富资料,通过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的串联研究、史实叙述和历史评论的恰当摆布,让我们一窥嘉道两朝中枢政治运作的形式及其道理。

清代政治专制,“国家治理直接由皇帝决策,而皇帝则要依靠大臣。”所依靠的大臣雍正前主要在内阁,雍正后则主要在军机处,军机处本为应对紧急军事而设,权力集中、办事高效、机构简单,尤其适用皇权集中的需要,因此,“自雍乾以后百八十年,威命所寄,不于内阁,而于军机处,盖隐然执政之府矣。”

军机处设军机大臣,王鼎就是五十八岁时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,授军机大臣。军机大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每日召对,供皇帝顾问和咨询,商讨国是,再按皇帝旨意草拟颁发上谕。上谕就成为当时治国理政的主要形式。上谕分两种: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,明发上谕关涉不太紧要的事务,如巡幸、上陵、救灾,由内阁和六部办理;寄信上谕为清代特有,多涉及军国大计、政事要务,由军机处承办,谕旨成文后盖“办理军机处”印后交兵部捷报处送出,直达地方,最快可达每日六百里,效率极高。《国之大臣》中选录的此类上谕比比皆是,有指导大政的、有训示案件的、有严词责令的、有具体入微的,如在平定南疆叛乱中,京城地处万里之外,皇帝的六百里加紧谕旨都是具体而又详明,比如,关于兵力调配,“达凌阿带领乌鲁木齐兵四千名是否启程?未据奏报。着赶紧前往相机前进,毋稍迟误。”再如,关于战术指挥,“当定期先分两路进兵:一由……一由……”可见一斑。

前面提到,王鼎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,后任“协办大学士时,仍管刑部,直上书房”。可以看出,军机处通过与内阁、六部的兼任兼署的人事安排,巧妙地实现打通机构壁垒整合中枢力量保证组织精干的目的,从而协助皇帝总揽国政统御四方。

二问,堪用人才如何陶铸

中枢政治如此运转,确能看到“有治人,无治法”的道理,也能看到“为政之要,首在得人”的意义。纵观国史,盛世治世无一不是人才荟萃,即使乱局衰世当中也有两三个大厦独撑,不至于糜烂溃败不可收拾。从《国之大臣》看出,嘉道两朝已经全无康乾盛世的气象,兵变民变、“癸酉之变”更是发生在了紫禁城,海盗滋扰,南疆叛乱,鸦片祸害,外敌虎视,按下葫芦浮起瓢,维持局面已是气喘吁吁了。幸有如王鼎、陶澍、林则徐、邓廷桢、陈化成等一拨栋梁之才的以身许国殚精竭虑担当作为,才让人在衰微局面下看到一丝希望。

人才是第一资源,需要长期培养造就,纵览《国之大臣》,可以看到极具启发的两条路径。一条是制度化优选。隋唐以后,科举取士,到了清代,已是地位尊崇、制度完备、程序严密。王鼎、林则徐等治国人才无不都是通过这样制度性的层层选拔而出。于个人,这是一个不断提升学问、磨炼心志、强化认同、突破阶层的过程;于国家,则是一个“开放政权”、传播价值、择优取才的过程。

另一条是群体性传承。作者说:“英才自有传承路,廉能大臣亦多有作养人才之功。从蒋攸铦到陶澍,再到林则徐,每一个人都是国之大臣,他们之间惺惺相惜、提携汲引,是儒家道统和治国原则的绵延接续,也是黯淡时局中的一抹亮色。”更有王鼎以生命为代价指陈“林不可弃”,劝谏道光皇帝重用林则徐。

三问,复杂难题如何拆解

嘉道两朝,内忧外患,有无法突破历史局限需要留给后世甚至革命解决的难题,然大多则是治国理政安民平乱鞫[jū]狱一个个具体的难题。“王鼎一向为拆解繁难事务的高手”,从查办案件到整顿盐政,从以户部尚书保障平叛后勤到以钦差大臣堵合黄河决口,没有一件事不繁重艰难,但没有一件事不办得漂亮,探究其中的窍门,确有许多学习参考之处。

首先是态度认真。“嘉庆帝,还有其子道光帝,都将王鼎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大臣,开始是协查,后来为钦差,正是看中了其品德和认真办事的态度。”以查办浙江德清徐倪氏案为例,本来的一个乱伦凶杀案,因当地人情牵绊、官员贪赃枉法三年不决,还让负责案件的三品按察使压力太大而自缢身亡,案中套案,极为复杂。王鼎主持此案后,认真严查,很快案件水落石出,而且揪出一帮渎职亵职的知府知县等涉案官员,“浙人称颂焉。”

其次是调研充分。王鼎刚接手徐倪氏案时奏报皇帝说他一到浙江就“随处留心采访”,“闻知徐倪氏家资颇富,因此案花费殆尽,必然有受贿舞弊之人。”并从此处下手,案件很快突破。在长芦盐政整顿中,“王鼎的措施则是为盐商减负,使之走出困境,进入良性经营。他为此作了充分调研,章程出台之前,先与盐政、运司等磋商,又将盐商找来,逐一听取意见,适当做出调整,故能得到普遍支持和很好贯彻。长芦盐政,也开始走向正轨。”

再次是通达上下。作为一个组织中的一员,须知力量源自组织,成事在于协作,该请示汇报的,切不可捂在手里,以致被动。王鼎奉旨治水,即奏报皇帝让有治河经验的林则徐襄办河工,搭建工作班底,林则徐的到来对于成功治水起到了关键作用。面对缓堵决口和迁建省会的争议,经实地勘察听取意见充分调研,上疏“黄河决口难缓堵合、省垣重地难遽[jǜ]迁移”,提出治理思路,得到朝廷允准支持后,再做工程事宜安排及其实施。

四问,纷繁时局如何定见

世事洪流,浩浩荡荡,回头看,顺逆赫然,但身处其中,难免茫然。 王鼎晚年就处在一个扑朔迷离、充满不确定性变局之中。

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英国发动鸦片战争,用不到两年时间,兵临南京城下,1842年签订不平等的《南京条约》。这期间,朝野关于和与战的争论从未间断。王鼎关于这个问题的主张,集中体现在他以死进谏的遗疏里:“条约不可轻许,恶例不可轻开,穆不可任,林不可弃。”前两句是一层意思,条约相当于恶例,这个恶例就是“破窗效应”中的第一个破窗,也就是事情恶化的起点。从《南京条约》开始,清政府到灭亡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达到二十七条。后两句是一层意思,穆彰阿不能任用,林则徐不能弃置不用,说的是具体的人事任用。乍一看,似乎无关是和是战的主张,但是,人是关键的因素,用人用的是人的品德才具、器识格局,用一贤人更会群贤毕至,王鼎的用心在此。

五问,险巇[xī]仕途如何自处

王鼎提供了一个仕进顺畅的典范,无论奉旨办案,历仕六部中的五部,还是任顺天府兼尹、短期署理河南巡抚、直隶总督,晋太子太师,都是稳当平顺、节节高升,于从政为官确有借鉴。

要涵养浩然正气。坚持信念、人格、实干立身,守正道,养正气,是古今中外成事者能立于天地之间的共通之处和根本之道。王鼎的遇事会办及其仕途顺利,同样依赖于他的襟怀正气。

要坚持实心做事。王鼎一直都是实心做事、善于成事的楷模。可以这么认为,王鼎进入中枢走向高位,如果说诗书积累儒学浸润是基础,那么,实心做事善于成事则是关键。

要学会俭德辟难。俭朴的德行可以避免危难,王鼎一生俭朴,《清史稿》里说他“卒之日,家无余赀”,保持俭朴应是他仕途顺遂远离险巇的重要保证。书中叙写王鼎治河时衣着的段落,极具画面感。冬月的河道,寒风刺骨,各级官员如往年一般,纷纷穿着貂裘御寒,而王鼎则每天穿件羊皮大衣。“这种羊皮袄是陕西老家特产,披上后俨然一个老羊倌,钦差大臣不觉其陋”。

六问,清介品行如何弘扬

诚如作者所言,“阅读王鼎,认知王鼎,描写记述王鼎,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”。不知不觉当中,阅读《国之大臣》也完成了一次洗礼,更想见其为人、弘扬其品行。

王鼎的可敬可贵,首先在于他忠贞的爱国情怀。王鼎一生仕途顺遂,位居阁臣,但在国家倾危之际,先御前抗辩,再赴死尸谏,舍身为国,真是“信念至大,国家至大,一家一己难以兼顾也”。其次,在于他任事的实干精神。第三,在于他无私的荐贤胸怀。认定林则徐贤能才干,以生命为代价向当局举荐,可谓空前绝后。还在于他清正的个人操守,《清史稿·王鼎传》评价是“鼎清操绝俗,生平不受人请托,亦不请托于人”。

作为王鼎的家乡,怀念敬仰的同时,更应在弘扬其品行上走在前面。知者行之始,弘扬的前提是了解,通过梳理发现,除《国之大臣》外,有关王鼎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,有关王鼎的文艺作品也是少之又少,上世纪九十年初渭南地区排演的秦腔《王鼎尸谏林则徐》,不是有意探访,压根都不知道。近年由林则徐故乡福建排演的闽剧《林则徐与王鼎》倒是难得佳作,但只限片段。我们在研究、传播、弘扬王鼎的诸方面还任重道远。(宫欣旺)

编辑:魏微娜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省政协委员话担当:发展“双碳”经济 助力秦创原建设

表达看法
网站地图